犬瘟热(Canine distemper)是由犬瘟热病毒(CDV)引起,感染犬科、鼬科和一部分浣熊科动物的高度接触性、致死性传染病。其特征:双相热型、急性卡他性呼吸道炎、胃肠炎和脑炎。
(一)病原
CDV属于副粘病毒科(Paramyxoviridae),麻疹病毒属(Morbillivirus)。病毒粒子多呈球形,多在150-330nm,核酸为RNA型。CDV与麻疹病毒和牛瘟病毒在抗原性上密切相关。
(二)流行病学
①易感动物:
犬科动物:犬、狼、狐、豺等;
鼬科动物:水貂、雪貂、鸡貂、臭鼬、白鼬等;
大部分浣熊科动物:浣熊、长吻浣熊等;
一些灵猫科动物:熊狸,小熊猫、刺猬等;
猴和人:非肠道接种后,产生不明显的感染。
无年龄、性别和品种差别,但与免疫状态有关。
②传染源:鼻汁、唾液、泪液,也见于血液、脑脊髓液、淋巴液、肝、脾、心包液、胸和腹水中,并能通过尿液长期排毒。粪便是否排毒尚未定论,有报道粪便中观察到CDV。但痊愈后不再排毒。家中死于CDV的幼犬在移走后1个月,才可引入其它易感幼犬。
③传播途径:直接接触;空气飞沫;胎盘。
④CDV免疫持续时间长,但不会终生免疫。
(三)发病机理
①CDV→上呼吸道黏膜→24h后,在巨噬细胞增殖→扁桃体和支气管淋巴结→ 2-4天,骨髓、胸腺和脾脏中的单核细胞→4-6天后,胃和小肠固有层、肠系膜淋巴结、肝枯否氏细胞内增殖→体温升高,白细胞减少(主要淋巴细胞) →8-9天后,扩散至上皮细胞和神经组织→14天后,多数组织清除CDV,但可存留于神经元和皮肤。
②CDV →消化道→全身(上呼吸道等)。
(四)症状
①潜伏期:来源于同种动物的3~6d;来源于异种动物的可长达30~90d。症状多种多样,与病毒毒力、环境条件、年龄及免疫有关。
②亚临床症状:50%~70%CDV感染:倦怠、厌食、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。
③重症:结膜炎,干咳→湿咳→呼吸困难、呕吐、腹泻。
④经胎盘感染:出生后4-6 周犬,出现各种神经症状。
常见症状:
①双相热型。
②眼:浆液至脓性分泌物。
③鼻、支气管:类感冒症状。
④胃肠:黏液带血。
⑤皮肤:(A)皮疹:幼犬化脓性皮炎;貂可在鼻、唇、趾掌出现水泡。身体皮肤发炎,有糠麸样皮屑脱落。(B)鼻端角质化。(C)硬足底病。
⑥神经症状:阵发性痉挛。常在全身症状后7~21d出现,也有一开始发热时出现;
鼻端和足垫表皮角化者易出现不同类型神经症状;持续高热(40℃或以上)、精神差、无食欲者易出现;幼犬经胎盘感染可在28~42d产生神经症状,母犬仅表现轻微或不显性感染。
(五)诊断
①非典型CDV诊断困难:病型复杂;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(多杀性巴氏杆菌、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、沙门氏菌、犬传染性肝炎、犬细小病毒等)。
②血液学和细胞学:(A)常见淋巴细胞减少和轻微的中性粒细减少。(B)包涵体:骨髓,偶尔在阴道、结膜压片中可见。(C)胎儿期和幼儿期被感染:红细胞减少。(D)脑脊髓液:蛋白升高,细胞增多(主要淋巴细胞)。
③肺部放射学:(A)感染早期或轻微感染时,肺间质病变。(B)继发细菌感染或严重支气管肺炎时,混合性间质和肺泡病变。
④抗原检测:胶体金试纸条检测(最常用);ELISA;免疫荧光
⑤血清学:(A)中和:感染后6-9d出现,30-40d达高峰。(B)补体结合:感染后3-4周出现,抗原为感染细胞培养物。
(六)治疗
①抗病毒:特异性血清;干扰素;转移因子;化学抗病毒药。
②抗菌:抗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药物,或广谱药物。如头孢曲松、头孢哌酮、
庆大霉素、左氧氟沙星等。
③增强免疫力:中药,多糖类,如黄芪多糖。注意避免药物对免疫的抑制:如抗菌药物的选择、消炎药物的使用、抗血清等使用的疗程。
④对症治疗:咳嗽剧烈:使用镇咳药;
抽搐:使用苯巴比妥、氯硝西泮;
体温过高:40℃或以上,使用退烧药;
严重腹泻:应止泻,防脱水和酸碱电解质失衡;
贫血:髓感染造成。右旋糖酐铁、维生素B12;
其它:食欲刺激或静脉给予营养。
(七)预防
①紧急预防:犬瘟热疫苗;特异性抗血清或单抗。
②定期注射疫苗。
③抗体水平检测。